|
楼主 |
发表于 2010-7-3 00: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本帖最后由 虫虫飞 于 2010-7-3 23:33 编辑
寿宁:正在崛起的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闽东日报》 更新时间:2010-06-23 10:43:52 509 |
| 核心提示:走进寿宁东部新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梦幻美景已初现雏形。 | 一个思路 打响经济转型“突围战”
说起寿宁,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不得不说。
寿宁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绿茶之乡、花菇之乡;
寿宁素有“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称誉,境内尚存贯木拱廊桥在全国县级区域中数量最多,且年代序列最齐,“国保”级有6座,而传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戏,被称为“戏剧孤本”,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本世纪初,寿宁回头审视自身发展历程时,深深震惊于本地农业增产不增收、财政收支依然捉襟见肘的现状。严酷的现实促使他们觉醒:若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单靠发展农业这一条“腿”走路。
“如何才能走上跨越发展的路子?”痛定思痛,不甘落后的决策者们开始正视差距,查找问题,谋求县域经济发展良策。
2007年底,寿宁县委、县政府集思广义,以敏锐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谋划未来发展,将目标锁定在“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实施生态立县、农业兴县、工业富县、教育强县四大战略,壮大茶业、林业、水电、冶金、矿产、旅游六大产业,主动融入“海西”和“环三”发展大局,打响了经济发展转型“突围战”。
此后,一份份成绩单翩然而至,让28万寿宁人欣喜之余,谋划新发展的鼓点擂得更加急促:
2008年在年度县域经济考核中,寿宁县排名由2007年全市“老九”提升到全市第六名,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单项奖。
2009年,寿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8亿元,比增14.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亿元,比增6.6%;工业总产值30.25亿元,比增2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93亿元,比增33.8%。
2009年,寿宁15项经济指标增幅有13项进入全市前三,其中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固投、地方财政收入等5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一连串炫目的数字,昭示着寿宁县委、县政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努力,已结出丰硕的果实。
正在开发建设的西浦景区一角 张培基 摄![](http://www.ndwww.cn/news/UploadFiles_5659/201006/2010062310475156.jpg)
寿宁高山云雾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三祥工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一角
东区新城轮廓已基本形成 张培基 摄
宁德网消息 初夏时节,走进寿宁东部新城,满眼新景,生机勃勃,“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梦幻美景已初现雏形。
这个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被称作“寿宁建县至今最大的市政建设工程”,将成为寿宁县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杠杆”,成为该县推进“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的强力“引擎”。
这一大手笔,只是寿宁县翻开发展新篇章中的一页。
面对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滞后的发展瓶颈,2007年,寿宁决策者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的发展新思路。
而出于“不追求眼前利益,谋划长远发展”的考虑,这场经济“突围战”,不再仅仅是GDP的攻坚,而是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的通盘考虑。
在决策的引领下,寿宁县很快甩掉了GDP全市“老幺”的帽子:在2008年度县域经济考核中,寿宁县排名由2007年全市“老九”提升到全市第六名,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单项奖;2009年,寿宁15项经济指标增幅有13项进入全市前三,其中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固投、地方财政收入等5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如今,一个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的新寿宁在科学发展的引领下迅速崛起,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如潮涌动。
一个思路 打响经济转型“突围战”
说起寿宁,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不得不说。
寿宁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绿茶之乡、花菇之乡;
寿宁素有“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称誉,境内尚存贯木拱廊桥在全国县级区域中数量最多,且年代序列最齐,“国保”级有6座,而传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戏,被称为“戏剧孤本”,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本世纪初,寿宁回头审视自身发展历程时,深深震惊于本地农业增产不增收、财政收支依然捉襟见肘的现状。严酷的现实促使他们觉醒:若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单靠发展农业这一条“腿”走路。
“如何才能走上跨越发展的路子?”痛定思痛,不甘落后的决策者们开始正视差距,查找问题,谋求县域经济发展良策。
2007年底,寿宁县委、县政府集思广义,以敏锐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谋划未来发展,将目标锁定在“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实施生态立县、农业兴县、工业富县、教育强县四大战略,壮大茶业、林业、水电、冶金、矿产、旅游六大产业,主动融入“海西”和“环三”发展大局,打响了经济发展转型“突围战”。
此后,一份份成绩单翩然而至,让28万寿宁人欣喜之余,谋划新发展的鼓点擂得更加急促:
2008年在年度县域经济考核中,寿宁县排名由2007年全市“老九”提升到全市第六名,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单项奖。
2009年,寿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8亿元,比增14.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亿元,比增6.6%;工业总产值30.25亿元,比增2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93亿元,比增33.8%。
2009年,寿宁15项经济指标增幅有13项进入全市前三,其中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固投、地方财政收入等5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一连串炫目的数字,昭示着寿宁县委、县政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努力,已结出丰硕的果实。
项目带动 吹响工业冲锋号角
一个曾经只有一座26千瓦“米电厂”的山区县,实施“工业富县”战略,无异于“鸡蛋壳里做道场”。但寿宁人善于攻坚克难,愣是破解了一个个要素瓶颈制约,做大了“经济蛋糕”,提升着经济含金量。
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一句话: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寿宁没有工业资源,但却善于借助资源。通过深入分析县情,善于谋变的寿宁县决策者提出了“主动承接浙南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决策,同时还充分利用在外寿宁商会、同乡会以及驻温、驻榕等政府驻外机构作用,力争引进一批支撑效应好、集聚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为营造最佳投资环境,寿宁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工业园区和企业在土地征用、电力、税收、规费收取、治安特别管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和鼓励企业引进发展。
同时,寿宁还根据县内地理和交通条件,对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进行调整,提出了以双湖二级公路为主线,以寿宁工业园区为中心,三祥工业园、清源石板材集中加工区为组成部分,辐射犀溪际武、斜滩、武曲等工业集中地的工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构架,打造双湖二级公路“工业走廊”。
就这样,全县上下铆足了劲,两年多来,三祥工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在该县的精心“呵护”下,去年金融危机,寿宁县没有一家企业因金融危机停产,还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数达到47家。工业生产总值净增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新增3.5亿元。预计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净增8亿元以上。
寿宁还为自己描绘了工业蓝图:力争2年内规模以上企业从目前的47家增加到75家,1年纳税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由目前的4家增加到8家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达到75亿元以上。
茶产业转型 闽浙边界崛起新茶乡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寿宁,产茶历史源远流长。全县170万亩山地,海拔在400-1000米的山地大概有60万亩,适合种植优质乌龙茶,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面对近年来传统茶叶行情疲软、价格低迷的市场格局与人们对健康饮品、茶文化追求的日益多元化,寿宁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茶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一号工程”来抓,带领全县人民做起茶叶新文章。
产业发展壮大,定位很重要。在经过多番研究认证后,寿宁确定了“以建设闽东北高山生态优质乌龙茶生产集散中心”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力争到2012年建成乌龙茶生产基地4万亩,其他优质茶类2万亩,保留改造复壮原有品种6万亩;逐步降低现有产值较低、市场占有量较差的其他品种所占比例,努力形成以乌龙茶为龙头和主打产品,多茶类并举的茶业结构”的发展规划。
为促进茶产业升级,该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组织、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县财政还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助茶农,免费培训种茶、制茶技术人员1万人,扶持建立一批茶叶加工点。
目前,茶改工作成效初显,全县已完成乌龙茶改植1.6万亩,培训乌龙茶生产加工技术员2280多人次;培育裕发、双秋、御茶园、龙虎山茶场等一批茶叶加工示范企业;整合资源组建了寿宁县高山乌龙茶业有限公司,打出了“三言堂”统一品牌。自制的“高山乌龙茶”得到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的高度评价和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茶叶价格稳升,新品种茶青平均价格是传统绿茶的10倍以上。
今年,寿宁还拟在县城东区建设茶叶综合市场;争取成立全国性的寿宁茶叶商会;计划7月份举办首届全县制茶能手大赛,10月份同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合作举办“寿宁高山乌龙茶杯”第二届海西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下力气全方位、多渠道推介“寿宁高山乌龙茶”品牌,提高寿宁茶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
东区开发 打造梦幻魅力新城
走进寿宁东部新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不再是荒凉的郊区,而是一幅“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景象。随着绿岸工程、梦龙公园等14个一期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或完成主体工程,二、三两期11个项目全部动工建设,景观大坝下闸蓄水,这座东区新城的轮廓已基本形成。
据介绍,寿宁旧城仅有2平方公里,住着4万多人,城区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人均居住用地少,用地已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不足,规划也未上新档次,城市功能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建设东部新城,成为寿宁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决策。
为了把新城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能吸引各界朋友前来旅游度假的山水新城,寿宁高起点、高规划,聘请国务院津贴享受者、苏州工业园区总设计师石匡教授为总指导,期间广泛征求县内外寿宁群众、干部、乡贤、各级领导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力求最佳方案。
整个新城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可容纳3万人,是寿宁建县至今最大的市政建设工程。新城利用“核心+绿毯+山脉”来达到“绿山绕城、清水活城、活力塑城、文化兴城”的目标,通过错落有致地布置小高层建筑,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面积,展现“显山、露水、亮景、透绿”的特色,实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生态山水连城的蓝图。
该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动工,截至日前历时两年3个月,已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
旅游开发 廊桥之乡打造旅游胜地
生态立县战略是基于生态是寿宁县最具长久竞争力的优势而提出的,就是把寿宁建成海西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胜地之一。
发展旅游业,寿宁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它素有“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称誉,境内尚存贯木拱廊桥在全国县级区域中数量最多,且年代序列最齐,“国保”级有6座,而传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戏,被称为“戏剧孤本”,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寿宁以廊桥为品牌,以省级风景名胜区杨梅州和千年名村西浦为核心,有机结合梦龙、民俗、戏曲、茗茶、老区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亮点,积极构建闽东北亲水游支线精品线路。
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西浦打造成全省旅游名村,引进两家企业投资开发,参与拍摄以推介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古廊桥文化为重点的彩色故事片《爱在廊桥》,推动全县旅游事业发展。
劈斩“桎梏”天地阔,冲破“樊篱”景象新。如今,阻碍发展的坚冰已经消融,经济腾飞的基础已经打牢,一个工、农、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寿宁县优雅亮相,一个实现华丽转身的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已然崛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