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23 2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table height="574"><tbody><tr><td width="93%" height="49"><p align="center"><b><font size="5">运动性腹痛(一)</font></b></p></td></tr><tr><td width="100%" colspan="2" height="517"><p align="left">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运动时会发生,尤以中长跑、竞走、自行车等项目发生较多。运动时腹痛的原因极为复杂,不单是由于运动引起了机能失调和肝脾淤血等,而且还可能融合着各种腹部内科疾患,例如可能是由于慢性疾病因激烈运动而导致急性发作,或由于运动时发生了急腹症等,因此需要认真对待,及是鉴别诊断,妥善处理,防止意外。<br/><br/> 腹部的解剖位置和分区<br/><br/> 明确腹部的解剖位置,对诊断有着重要意义,是准确诊断的前提。腹部专指胸郭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脏器。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10肋)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右锁骨中点与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br/><br/> 腹腔器官在各区腹前壁的投影如下:<br/><br/> 右季肋区——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上腺等。<br/><br/> 腹上区——肝左叶、胃幽门部及胃体一部分、十二指肠、大网膜、横结肠、胰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br/><br/> 左季肋区——胃、脾、胰尾、结肠脾曲、左肾上部、左肾上腺等。<br/><br/> 右腰区——升结肠、右肾下部、部分回肠、右输尿管等。<br/><br/> 脐区——大网膜、肠系膜、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胃大弯(胃充盈时)、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br/><br/> 左腰区——降结肠、部分空肠、左肾下部、左输尿管等。<br/><br/> 右髂区——盲肠和阑尾、回肠下端、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女)、右侧精索(男)、淋巴结等。<br/><br/> 腹下区——膀胱、子宫(女)、乙状结肠一部分等。<br/><br/> 左髂区——乙状结肠大部分、左侧卵巢及输卵管(女)、左侧精索(男)、淋巴结等。<br/><br/> 腹腔内脏器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随体型、体位、年龄、胃肠道充盈情况及腹肌紧张程度等而有所改变。对腹内器官除掌握其一般的位置关系外,尚充分了解其个体差异,只有如此才有助于对腹痛的诊断。</p><p align="left"> <table height="1356"><tbody><tr><td align="left" width="100%" height="47"><p align="center"><b><font size="5">运动性腹痛(二)</font></b></p></td></tr><tr><td align="left" width="100%" height="1301"><p align="left"> <b>腹痛的分类及诊断</b><br/><br/> 腹痛,按病情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br/><br/> 急性腹痛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快,危险性也较大,并且与运动中腹痛混痛混溶在一起的情况较多,应特别注意,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进行有效的处理。<br/><br/> 腹痛的诊断应以询问病史、体检为主要依据,采用西医的视、触、叩、听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结合的方法为基本措施。<br/><br/> 诊断步骤<br/><br/> (一)病史<br/><br/> 采集病史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应力求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重点应在腹痛方面。<br/><br/> 1.年龄与性别——年龄小以肠道寄生虫、肠套迭、梗阻等较多,青壮年以阑尾炎、溃疡病急性穿孔、胆道蛔虫症、胰腺炎较为多见,中老年以胆石症、胆囊炎、肿瘤及乙状结肠扭转等发病率高。以性别来看,溃疡病急性穿孔、泌尿系结石男性多于女性,急性胰腺炎女性多于男性,并有卵巢囊肿、宫外孕破裂。<br/><br/> 2.过去病史——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尤需了解过去病史、手术史、月经史和生育史,以使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br/><br/> 3.起病情况——先驱症状对鉴别疾病的性质有一定帮助,如先有发热,呕吐,后有腹痛者,常为内科疾患,先有腹痛,后有发热,呕吐者,常为外科急腹症。<br/><br/> 另外,起病的缓急,对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起病急剧并且情况迅速恶化者,多见于实质性脏器破裂、空腔脏器穿孔或急性梗阻、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等;而开始腹痛较轻,以后才逐渐加重者,多为炎症性病变。<br/><br/> 4.腹痛<br/><br/> 腹痛为急腹症及运动中腹痛共有的症状,也是鉴别诊断时的重要依据。下面就痛的部位、规律、性质、程度及放射部位几点进行叙述:<br/><br/> 疼痛的部位——一般来说,起病时最先疼痛和疼痛最显著的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据脏器位置可做出初步判断。<br/><br/> 疼痛的规律——可分为两种。持续的钝痛或隐痛,多表示炎症或出血性病变。阵发性痛,多表示空脏脏器发生痉挛或阻塞病变。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疼痛加重,表示炎症和梗阻同时存在。<br/><br/> 腹痛的性质——这常反映腹内脏器病变性质。例如,突然发生刀割样烧灼痛,迅速波及全腹,多属空腔脏器穿孔。阵发性钻顶痛,则是胆道、胰管或阑尾蛔虫病的特点。持续性胀痛,则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胃扩张或实质性脏器肿胀所致。阵发性绞痛牵扯腰背,要考虑到小肠扭转的可能。<br/><br/> 疼痛的程度——腹痛剧烈者,表明可能有肠扭转、卵巢囊溃肿蒂扭转、泌尿系结石病、急性胰腺炎、空腔脏器穿孔、胆道结石或胆道蛔虫等。腹痛较轻者,可能是阑尾炎或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而隐痛者多为慢性疾病。<br/><br/> 腹痛的程度受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和耐受性的差异影响很大,应予注意。<br/><br/> 腹痛的放射——腹腔炎症、出血,可刺激左右隔肌,疼痛分别向左右肩部放射。刺激后腹壁,则疼痛向腰背放射。输尿管结石、子宫附伴病变,常向下腹及会阴部及大腿内侧放射。直肠、膀胱及子宫病变,疼痛放射到骶部。<br/><br/> 5.急腹症与伴随症状<br/><br/> 在急腹症腹痛的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小便异常、寒热、出汗等症状,对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br/><br/>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常继腹痛之后发生。例如,早期呕吐,多属反射性的(如急性阑尾炎早期、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当呕吐伴随阵发性腹绞痛时,是空腔脏器梗阻的征象,如肠梗阻、胆道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引起的梗阻。<br/><br/> 从呕吐物性状看,呈咖啡色,有腥臭味,可能系胃出血,急性胃扩张或膈疝;粪臭性呕吐物,是低位或麻痹性肠梗阻的特点;吐大量鲜血,可能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咖啡色血液,多为溃疡病出血;吐蛔虫,应考虑胆道蛔虫症。<br/><br/> 从腹痛伴随大便情况来看,胃肠扭转和梗阻,无排便或排气;便血急性者,可见于肠套迭或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腹泻,则常见于肠道慢性炎症。<br/><br/> 腹痛伴血尿者,为泌尿系疾患。<br/><br/> 腹痛伴高热,可见于腹腔脏器脓肿、右下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胆囊炎等。<br/><br/> 腹痛伴随休克者,见于急性腹腔内出血、急性胃肠空孔、中毒性休克、心肌梗塞等。<br/><br/> (二)体检<br/><br/> 在通过问诊掌握病史之后,应进行体检,可采用摸、听、敲等方法对腹部进行检查,进一步证实问诊时掌握的情况;如触摸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以及腹部有无肿块,在何位置等。<br/><br/> 运动现场诊断急性腹痛时,思路必须广阔,切忌主观片面。首先必须掌握全面材料,包括运动者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饮食及生活制度、准备活动情况等。<br/><br/> 通过问诊和初步体检,应对疾患做出初步判断:是属于急腹症还是运动性疾病——运动中腹痛。特别应该指出,必须在排除急腹症之后,才能确立运动性疾病——运动中腹痛的诊断,否则将会铸成大错。<br/><br/> 对不典型病例不宜过早作出结论,不应纠缠在鉴别诊断问题上,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宜随便应用吗啡或其同类药物,这样会掩盖疾病的真象。如属急腹症,可根据病情迅速处理或送医院,由内科医师主持治疗,以免延误时机,造成医疗差错或发生事故。</p><p align="left"> <table height="1437"><tbody><tr><td width="100%" height="61"><p align="center"><b><font size="5">运动性腹痛(三)</font></b></p></td></tr><tr><td width="100%" height="1368"> <p> 运动中腹痛及其原因<br/><br/> 运动中腹痛是由激烈运动引起的一时性的机能机能紊乱,不应是疾病,随着运动停止,症状可以逐渐缓解。其产生的原因如下。<br/><br/> (一)胃肠痉挛<br/><br/> 多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离比赛时间过近或吃得过饱、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或因吃的是产气食物和不易消化食物(豆类、薯类、牛肉等)而发病。此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多在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胀痛、严重者可产生绞痛。<br/><br/> 运动训练安排不当(如空腹训练、胃酸分泌过多或吸入冷空气等),可能引起胃部痉挛。<br/><br/> 另外有些因素可能引起宿便,使粪便过于干燥,刺激肠粘膜而引起痉挛疼痛。引类疼痛多发生在左下腹。蛔虫或其它寄生虫所致疼痛,多发生在脐周围。<br/><br/> (二)肝脾区疼痛<br/><br/> 运动有时可引起肝脾区疼痛,其原因如下。<br/><br/> 如果发生在运动早期,其原因多为准备活动不足,开始速度过快,内脏器官活动与运动器官不相适应,在内脏器官功能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活动水平时就加大运动强度;特别是如果心肌收缩较差时,会引起搏动无力,大量的下腔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血液大量淤积在腹腔、肝和脾,而肝脏的门静脉无静脉瓣,连接门静脉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这种解剖结构的特点不但能造成肝部血液回流,更会发生肝、脾郁血性肿胀,使门静脉压力增高和肝脾被膜牵扯产生疼痛或胀痛。<br/><br/> 发生在运动早期的第二个原因,是呼吸节律紊乱。剧烈运动时,呼吸变得不均匀,没有节律,使呼吸变得表浅,频率过快,从而造成呼吸肌疲劳,甚至痉挛,而膈肌痉挛本身即可引起疼痛,又由于呼吸肌疲劳和痉挛减弱了对肝脏的“按摩”作用,同时呼吸短浅,胸内压较高,也会妨碍下腔静脉的回流,也会造成肝、脾淤血性肿大或肝、脾被膜紧张而引起疼痛。<br/><br/> 肝、脾悬重韧带紧张牵扯,亦能引起疼痛,多发生在运动中后期。<br/><br/> 最近有报道,运动中肝脾未见淤血,肝区疼痛是因为激烈运动时肝糖消耗增多,热量释放猛增,局部温度明显升高,使肝细胞膨胀,与横膈膜的磨擦加剧,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br/><br/> (三)腹直肌痉挛<br/><br/> 多在运动后发生,诊断容易,发生位置表浅,用手可触及腹直肌痉挛情况,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大量排汗,盐分丧失,水盐代谢失调所致。<br/><br/> (四)腹部慢性疾病<br/><br/> 运动者原有慢性阑尾炎、溃疡病、慢性盆腔炎或肠道寄生虫等,参加激烈活动时,由于受到振动和牵扯即可产生运动中疼痛,这种腹痛部位与原来病痛部位一致。<br/><br/> 苏联斯柯里尼克对150名运动员测量结果表明,“肝痛”的运动员的肝血流量比健康运动员少得多,几乎少一倍以上。健康者血流量稳定,而有肝痛者血流量明显下降。血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肝内淤血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另外“肝痛”者胆汁排出系统均不正常,胆囊容量减少,有一半的疼痛者胆囊内有炎症性改变。<br/><br/> (五)原因不明的右上腹痛<br/><br/> 此类运动中腹痛有如下特点。<br/><br/> 运动员主诉“肝区痛”已持续甚久,大多数安静时不痛,运动时痛,其疼痛程度与运动量大小及运动强度成正比,减慢速度,减小运动强度或作深呼吸或按压腹部后,疼痛可减轻;除腹痛外无其它特异性症状;检查肝功能、肝脾超声波或胆汁检查等未见异常,各种“保肝”药物治疗无效。<br/><br/> 安静和定量负荷后肝血流量<br/><br/> 被检查者 安静状态 定量体力负荷后<br/> 肝区疼痛者 8.5土0.7 3.7土0.7<br/> 健康者 17.5土0.9 10.5土0.55<br/><br/> 运动中腹痛的处理和预防<br/><br/> 处理<br/><br/> 1.在运动中发生腹部疼痛时,不单是运动性疾病的运动中腹痛,还有可能是内脏器质性病变及其它内科疾病发生,尤其是首先要考虑到急腹症发生的可能性,要迅速准确地做出鉴别,停止训练送医院急救。<br/><br/> 2.腹痛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不能服用止痛药,因为会掩盖病情造成误诊。<br/><br/> 3.一般运动过程中腹痛时,可适当减速,调整呼吸,并以手按压。如果用上述方法疼痛仍不减轻并有所加重时、即应停止运动,进行检查,找出原因,酌情处理。<br/><br/> 4.如属胃肠痉挛,可针刺和手刺和手指点揉内关、足三里、大肠俞、阳陵泉、承山等穴,亦可用阿托品0.5毫克即刻注射,或口服“十滴水”。如属腹直肌痉直肌痉挛,可作局部按摩和背伸动作,拉长腹部肌肉。<br/><br/> 预防<br/><br/> 因腹内或腹外疾患所致的腹痛,以治疗原发性疾病为主,加强医务监督,定期做各项身体检查。慢性病,应坚持治疗。<br/><br/> 锻炼要讲科学,运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并应合理安排膳食,饭后1-2小时才可参加剧烈运动,不吃冷饮和难以消化的食物。<br/><br/> 准备活动要做得充分、合理,要由一般的慢的身体练习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和强度,直至把身体调节到与邀烈运动相适应的程度,再进行专项练习或比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呼吸节奏,失水较多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和盐。</p><p> </p></td></tr></tbody></table></p></td></tr></tbody></table></p></td></tr></tbody></table> |
|